下周可觀測的天象不多,,唯一值得關注的是10月25日的日偏食,,這是今年第二次日偏食。
日偏食
這次日偏食在歐洲、非洲東北部,、亞洲西部地區(qū)可見,,最大時分為0.862,。對我國來說,,大部分地區(qū)在日食發(fā)生時,太陽已經(jīng)落到地平線以下,,無緣得見,。只有新疆,、西藏大部分地區(qū)以及青海、甘肅西部極小部分地區(qū)在日食帶中,。新疆哈密,、西藏拉薩等地正好處在日落時日食初虧線西邊一點,在那里,,太陽落山時日食剛剛開始,。新疆伊犁、阿克蘇,、和田以及西藏阿里等地,,處在日落時日食食甚線附近,太陽落下地平線時,,日食處在食甚階段,可以看到日食開始到太陽被遮擋的最多的過程,。位置越偏西,,所見的日偏食過程越長,越偏北食分越大,,就是看到太陽被遮擋的面積越大,。食分是指日面直徑被月亮遮擋部分和太陽視直徑的比值,數(shù)值越大,,表示太陽被月亮遮擋的越多,。新疆西北部地區(qū)可見的食分在0.7以上,太陽會變得像一個彎彎的月牙兒一樣,。
日食是太陽被月球遮擋住的現(xiàn)象,。由于月亮圍繞地球運動,地球又帶著月亮圍繞太陽運動,,當月亮恰好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,,三者處在一條直線上時,月亮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,,位于影子里的觀測者便會看到太陽被月球遮住,,就出現(xiàn)了日食。
日食分為三種類型,,日全食,、日環(huán)食和日偏食。日偏食是月亮只遮擋住了部分的太陽,,日全食是太陽完全被月亮遮住,,日環(huán)食是月亮只遮擋住了太陽的中間大部分區(qū)域,太陽的邊緣還露在外面形成一個美麗的光環(huán),。之所以會有日全食和日環(huán)食之分,,是因為月亮沿一個橢圓軌道上繞地球運動,,有時候離地球近一些,有時候遠一些,。離地球比較近的時候,,從地球上看起來月亮正好比太陽稍微大一點點,如果這時發(fā)生日食,,月亮能夠完全把太陽遮住,,就形成了日全食。當月亮距離地球較遠的時候,,月亮看起來比太陽稍微小了一點點,,只能遮擋住太陽中心絕大部分地區(qū),而太陽的邊緣還會露出來,,形成一個美麗的光環(huán),,這就是日環(huán)食。
日食一定出現(xiàn)在農(nóng)歷的初一,,也就是月相是朔的時候,,但大多數(shù)初一時并不會發(fā)生日食,因為月亮在天上運行的軌道白道和太陽運行的軌跡黃道之間有一個5度多的夾角,,大部分朔的時候,,月亮只是從太陽上方或下方經(jīng)過,不會發(fā)生遮擋,。只有當太陽,、月亮同時運行到黃道、白道的交點附近一定范圍內,,月亮才有可能遮擋住太陽,,發(fā)生日食。
日偏食會經(jīng)歷初虧,、食甚和復圓三個過程,。月亮在天上自西向東運動,比太陽移動的速度快得多,,所以日食總是在太陽圓面的西邊緣開始,。月亮的東邊緣和太陽圓面西側接觸到的那一瞬間稱為初虧,日食開始了,。隨著月亮逐漸東移,,太陽被遮擋的部分越來越多,當月面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時,,就到了食甚,。食甚是太陽被遮去最多的時候。隨著月亮繼續(xù)東移,,最終會慢慢走出太陽表面,。當月亮的西邊緣和太陽東邊緣相“接觸”,,完全移出太陽表面時,叫做復圓,,日食結束,。
從全球來看,日食每年最多可以發(fā)生5次,,最少也要2次,。但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地區(qū)能觀測到,尤其是日全食和日環(huán)食,,可看見的范圍是一個很窄的細長區(qū)域,,在這個區(qū)域附近,可以看到日偏食,。對某一地點來說,,平均每三年左右就可以看到一次日偏食,日全食則要平均三百多年才能看到一次,。
日食可以直接用肉眼觀測,,但一定要做好眼睛的防護。日偏食的時候,,太陽只是部分被遮擋,如果天氣晴好,,陽光還是非常刺眼,,絕對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太陽,一定要佩戴專業(yè)的日食眼鏡,。它可以過濾掉絕大部分陽光,,還可以過濾掉對眼睛有害的光線。用照相機拍攝日食照片時,,相機鏡頭或望遠鏡前也一定要加裝減光裝置,,以防把照相機燒壞。
最后,,給大家展望一下今后幾年我國可見的日食情況:明年4月20日的日全環(huán)食,,偏食帶掃過我國東南沿海和海南島極少部分地區(qū),這些地方可見的食分很小的偏食,。2027年8月2日日全食,,我國新疆、西藏,、云南等極少數(shù)邊境地區(qū)可見偏食,,食分都很小。2028年7月22日日全食,,我國海南島以及廣東,、廣西少部分地區(qū)在日食帶的邊緣,,可見很小的偏食。這幾次日食我國可見的地區(qū)都極少,,食分也很小,。我國全國范圍可見的日食要等到2030年6月1日的日環(huán)食,環(huán)食帶經(jīng)過我國黑龍江,,全國其它地區(qū)都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,。
文章作者:北京天文館 寇文
地址:北京市西城區(qū)西直門外大街138號(100044) | 電話:(010)51583311、68312517 | 傳真: (010)51583312
Copyright@ 1999- 北京天文館 京ICP備05067643號-1 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202009594號